2011年9月29日

Lung Anatomy



最近在設計血液循環的教材,發現教血液循環應該連同呼吸系統一起教才對,又去找了呼吸系統的相關影片,裡頭支氣管及肺泡繪製得相當清楚,連同淋巴結、淋巴循環也秀出來,相當完整的影片,今年應該會使用這影片來教學。

2011年9月28日

教師節快樂




我好幸運,總是能碰到許多很有才華的學生

也從學生的眼中看到自己是個什麼模樣的老師

記得最初幾年當老師的我,總是以學生為中心

任教七個班,每個孩子的名字都記得

學生和我沒大沒小,我也引以為樂

時至今日,我教五個班

卻叫不出幾個名字

真對不起現在任教的孩子~~

現在的我,已經把心思從討好學生轉到教材的轉化了

不再扮小丑,不再去討好學生歡心

絞盡腦汁想要把教材作更好的呈現

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

2011年9月24日

另類教法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自然科的快樂





我很喜歡劉新老師在演講開頭時分享的那些話:『若教師在上課時,感覺能有如跟好朋友喝咖啡的感覺,學生、老師每次都有滿心的期待來上課,上課是件多麼棒的事!若能找到彼此理念相近、志同道合的老師長期的討論,彼此是最能夠激盪出燦爛的火花。』說真的,今天聽完劉新老師的演講又是滿腔熱血,超級感動,而劉新老師的課程會讓我感動的原因,就在於老師的用心、認真與努力。

其實,劉新老師問學生的問題,有些我們都在問,只是排列順序、輔助工具的使用、以及是否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流程和內容,我從去年七月聽完劉新老師的演講之後,開始不訂作業本,那一學期,我才真正放下,並發現不用去盯這些無謂的作業(學生抄、沒用心,而且有些作業簿上的問題真的很無聊、不適合),反而讓我的教學可以更充實,學生的成績表現老師是該負責任沒錯,但上課的時間安排要用在對的事物之上,讓學生真正有學習才是重點。而如何把一堂課安排的有條理、緊湊但恰如其分,學生的學習主動且快樂,老師需要講述,但不是滿滿的一堂課,學生是愛討論、愛講話的,如何引導學生對事物好奇,然後加以論證,這些真的很需要花心思去安排,劉新老師今天所示範的『細胞構造功能』教學,就讓我大開眼界。

細胞的構造功能,我相信絕大部分的老師都是講述式教學居多,一對一的構造、功能、形狀就是講解而已,我原本也不覺得這個內容可以有多大的變化,沒想到劉新老師的課程安排,首要就是抓出主軸概念,在這例子當中,主軸概念就是要學會使用顯微鏡,並用顯微鏡觀察到動植物細胞的輪廓、核心(粒線體、液胞先不教),透過實際的觀察,才能理解各構造的樣子、位置,最後才能將所學類比到課本上的模式圖。

劉新老師示範教學:細胞構造功能教學
第一堂課:教導學生正確操作複式顯微鏡(每個人都有一台顯微鏡,第一堂課必須要全班每一個人都學會使用顯微鏡看到玻片字母AB,所以老師在第一堂比較辛苦,要確認學生都學會顯微鏡操作的技巧了,接下來就會比較輕鬆了)

第二堂課:學習製作玻片標本、觀察水蘊草葉片、洋蔥表皮、口腔皮膜
--使用這三種材料的原因是容易製作玻片標本,且容易觀察
--在未染色、染色片來觀察,發現口腔皮膜細胞不容易看到,但水蘊草、洋蔥表皮是容易看到的。
--問學生隱形人可以怎樣看到他?潑染劑
--接下來才將細胞染色,染劑只染洋蔥、口腔皮膜細胞
--帶領學生思考討論:

問題一:你覺得細胞是什麼?學生此時便開始對細胞有比較具體的概念,通常學生會回答一塊塊、一包包、有個東西圍起來的東西

接著用顯微鏡下的觀察來介紹科學家的命名,學生在顯微鏡下看到最清楚的就是植物細胞的輪廓還有水蘊草的葉綠體,接著劉新老師便帶領學生認識細胞壁、細胞質、以及那個綠綠的物體(葉綠體)

問題二:我們來將細胞染色,看會看到什麼構造
染色之後便可以介紹細胞核

問題三:你覺得水蘊草的細胞有無細胞核?你覺得為什麼有?要不要染色?

問題四:再回到未染色口腔皮膜細胞的顯微鏡觀察圖,提問:你覺得C構造(細胞膜)為什麼看不到,而植物細胞為何看得到最外層的框架(細胞壁),請推論原因?
學生回答:框架顏色比較深、比較厚不透光,所以看得到,且口腔皮膜細胞形態比較不規則,所以它細胞外的膜狀構造與植物細胞壁應有所不同吧!

問題五:你覺得水蘊草葉片細胞有沒有細胞膜?以脫水水蘊草細胞來解釋
由於細胞膜已和細胞壁分離,所以學生看到這個圖後,便可以推論分離出的構造是什麼?

問題六:請比較生命的異同(比較動植物細胞)
劉新老師用比較表格帶學生討論

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皆是兩者都有且都觀察得到的構造,在討論葉綠體時,學生很主動的說出並非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如洋蔥表皮細胞就沒有,這樣的討論,讓學生不是記憶構造的有無,而是透過了觀察,抽絲剝繭地瞭解這些細胞的異同。

小組合作學習的使用
用分數的加減來促進小組合作,但其實根本是利用同儕壓力來促進學習,最後內化成小組內的學生主動的學習,而非成績壓力。
分組採異質性分組,依照男女、段考成績來輪流分組,如分數較高的前六名,先選位置,接下來再7-12名選位置,依次類推。組內有成績好也有較落後的學生,透過合作學習,讓前頭的學生帶領後頭的學生,而成績較差的同學,在不同任務給予時,其實也能有相當好的表現。
組內有小組長,負責分配工作給組員,促進組員學習,成績較差者,擔任舉手員,負責舉手。其他人就是組員,負責進行討論。
指定回答問題時,封閉性、簡單的題目可先問後面號碼的組員,較難的問題則可問前面號碼的組員,讓每一位組員都有參與感。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
我其實是先帶學生進實驗室觀察口腔皮膜細胞和植物下表皮細胞,之後才教學生細胞內的構造及功能。在教功能時,我先請學生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構造功能圖,之後在請學生在空白處寫上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之處,各寫三個,之後就是我一個個胞器介紹,下一堂課我便會帶學生玩遊戲來認識強化對細胞內構造功能的理解,我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這部分我會再另外寫一篇來說明。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其實還是欠缺縝密的思考與安排。

其實就課本的圖片來學習細胞的構造與功能是很有問題的,例如像馬桶的細胞核、像怪獸嘴巴的粒線體、像錢幣堆疊的葉綠體,學生應該很難想像這些東西出現在細胞中,不過我的教學似乎就是如此,硬生生的讓學生接觸這些圖片,然後多看幾次,記住!要考!!

但觀察植物下表皮的玻片製作,都是我自己前置製作一個班的份的量,口腔皮膜細胞則是學生自己製作,在一節課要看兩種玻片,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幫學生做好玻片這件事情,就我而言是想要節省時間,希望在課堂上能幫助學生快速的看到保衛細胞和口腔皮膜細胞,但我一直覺得自己這樣做有問題,但又覺得只能這樣解決,第一年曾叫學生自己撕下表皮,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都不太會撕,導致我第二年開始乾脆自己撕下表皮,所以從第二年開始,學生對葉子的下表皮的整體構造沒有什麼概念,我只有拿紫背鴨跖草的實物給學生看,跟他們說明我是怎麼撕的,但我總覺得應該要讓學生自己製作才有感覺。

劉新老師今天的分享便提出一個很棒的解決辦法,葉子的下表皮對學生現階段學習細胞的概念部分其實已經是較難的概念,且撕葉的下表皮操作非常不容易,用水蘊草、洋蔥來取代,其實更方便。葉子的下表皮則是等到教植物的運輸課程,才帶學生做這個實驗,這樣的安排為什麼我從沒想到過呢?

此外,劉新老師在上學期也不帶學生操作解剖顯微鏡,就他的設計,他認為上學期就專心學好複式顯微鏡就好了,解剖顯微鏡挪到下學期觀察花的構造再來學習就可以了,這樣的建議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長期以來,上學期在期初學完一下子的解剖顯微鏡就不再使用了,一直等到下學期才會再接觸,那時其實都還要再重新教過,其實教師才是教學的設計者,什麼該放、什麼該收、挪動、按照學習順序調整,都是教師可以主導的。我在去年其實就已經調整過教學順序,例如我先教分類再教演化,就覺得非常順手,教學設計和安排,老師應該有更深層的想法在裡頭,只是我們過去都被課本內容安排的順序牽著鼻子走,忘了我們有主導的能力,今天聽了劉新老師具體的說明,我覺得豁然開朗,我發現自己好像有雙翅膀,可以更自由的揮灑我的教學空間。

此外,劉新老師更絕的是,他一開學先教導學生原子分子的概念,教學生組合分子模型,這樣在教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時,學生才知道原料和產物到底怎麼來的,而不是死背硬記,此外,他也認為生物的一開始不該教地球的起源,他把地球的起源挪到下學期教演化時教,我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對阿!我每次剛開學教地球的起源總是覺得教這個部分好無聊,而且和細胞、顯微鏡總是連結不起來,只要做這樣簡單的調整,不僅讓教學更有順序,也讓學生的概念的聯結變的更完整而非支離破碎。

其實我是還蠻想在剛開學先教分類的,我覺得先認識周遭環境的生物、先認識巨觀的世界要比微觀的的世界來的容易多,且我們在教恆定性時,總是要先教鳥類、兩生類、爬蟲類等生物的特徵,此外,在教導植物的運輸時,又要講到單雙子葉的概念,那還不如先教分類的概念,這樣先有大方向的瞭解,再去學習微小結構應該是比較從學生角度來思考課程規劃的。

劉新老師的教學特色多半是讓學生從舊有經驗去連結學習,或是透過直接觀察來學習老師本來要用嘴巴教導他的知識,他認為老師只是引導的角色,學生要透過老師的引導來獲得學習,但老師不要講太多,多半的時間應該讓學生自主概念的建構才對。這樣的教學概念其實大家都懂,但從來不知道怎麼樣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所以我們還是用以前自己身為學生時由我們老師身上得到的舊經驗來教我們的學生,偶而會有些新招式、創意招式來教學,但聽完了今天的研習,我才發現我對教學的想法還是太淺薄。教師能夠揮灑的空間實在太大,當然劉新說今天能有這樣厚實的教學經驗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好幾年長期的琢磨與討論、不斷改進再改進才能有今天這樣令人感動的教學。

每次聽完劉新老師的分享總是讓我的血液沸騰,有好多的想法充塞在腦海,有一股勁想要去實踐,抽絲剝繭來看,教學是有順序的,巧妙的安排讓學生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當然也讓現場的老師有此體悟,這些問題我們都在問,只是沒有順序而已,所以,媒材的使用很重要,如何切入重點也很重要,教師若彼此氣味相投,這就是聚在一塊能夠討論的最好事物,只是我們坐在一塊,很少聊這些有趣的事物,好可惜好可惜哪!

至於接下來呢?
每年的寒暑假,其實老師們若能聚在一塊討論這些課程那真的是太棒了,因為寒暑假的時間較充裕,心態上也較為放鬆,這些課程有時間慢慢思考、醞釀,才會發展出完整的架構出來,我想在寒暑假找幾個老師一塊來討論課程如何架構、安排,這樣彼此的收穫一定會很多。
我想有一些種子已經在老師的心中發芽,我想我們彼此都有能量來澆灌彼此,願意參與的老師一定會讓小苗變成大樹的!

教材設計模式II:理化科浮力(這部分我整理的比較不好請多見諒)
先從學生經驗來體驗
--問學生有沒有去游過泳?
--用垃圾袋裝水從垃圾桶拉起(老師提供經驗)
--提供兩個圖片:抱著重物在路上行走、抱著重物在水裡行走,哪一個承受的力較重?
如何檢測浮力大小?(先前有學過力的知識)
--用橡皮筋掉塑膠袋,觀察變形程度
浮力怎麼算?將重量相減
--影響浮力的變因有哪些?體積、重量、形狀、材質、液體的種類、浮體沈體
船為何會浮起來?

劉新老師的演講內容整理
如何讓自己更快樂?資深教師年齡雖老,但心境不老,且經驗豐富能夠和學生分享的更多。回歸到教學目的,是希望學生學習得好,如何學習得好?便是教學策略的運用。
每年教師會接觸到不同的學生,能和學生相遇是種緣分,若教師有心,這樣的關係便會圓滿,圓滿需要教師的努力,若期待今年的我能比去年更好,以去年的教學做為檢討的依據,每年都有成長和學習,這才是教師成長的動力來源。
快樂學習並非沒有壓力,有壓力才會成長,如何適切的給予壓力,讓學生學習既是主動的、快樂的學習,以論證式教學活動來教學,以及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順著學生的愛講話的本性)便是能達到此目的的教學策略。

什麼是論證?
以批判的態度思考,主張必須有理由支持,若要反駁他人主張,也必須提出合理的理由,並非為反對而反對。
以生物科來看,如演化(現有的學說仍有許多爭議的部分)、生態(溫室效應的產生)、遺傳、動物行為(原因機制)皆是可以論證的主題。
傳統式的講述式教學,老師是教學的中心,而論證式教學活動可分為三類:
1. 教導式的論證:老師會自問自答,為何全球暖化,因為。。,但此法欠缺與學生的互動
2. 蘇格拉底式的論證:老師和學生對談(教師發問--學生回答---教師評鑑,但缺乏學生之間的對談,只有和老師對談的學生有在思考)
3. 對話式的論證:將全班同學做分組,若將小組分組做為常態,學生就不會覺得奇怪(上課、實驗都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同學之間的互動有如同事之間喝咖啡,可以互相瞭解,而學生對知識的瞭解,常來自於朋友,所以同學之間的描述對同儕學習反而更能理解(語言沒有隔閡)。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上課時也可以講話,但講話必須要有規矩,老師的角色只是站在旁邊的協調者,幫助學生做知識建構,老師從學生身上通常也會學到很多。
學生在進行討論之後,才會發現他們的先前概念、另有架構、迷失(抽象)概念。
如何掌控學生確切在討論,老師必須要去調整討論的品質,這部分太玄了,必須要親自去實行才能理解。

思考即是論證過程,教師要教導的是教會學生思考,論證是一種高層思考能力---推理、創造、批判、問題解決能力,而培養學生論證能力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身為現代公民及專業人事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便是產生論證及評估論證的能力。想像若未來學生能站在台上教學,他模仿、想到的就是以前老師的教學,也就是內化以前教師的教學,若我們現在不改變教學,那未來的孩子又是複製從前那一套,但科學教育不該只將課堂限制於講述和傳授,更多的討論刺激其實是可以被教師引導出來的。
考試領導教學的結果便是不斷地在欺騙孩子、搪塞孩子,有如餵學生糖果,糖果就是毒藥,不要再告訴學生忍完這一陣子就好了,教學是該教導孩子自省能力及自制能力。

製作發展教材—營造課堂科學學習的氛圍---教學評量---教學省思

論證教材研發模式:教導學生核心概念主軸,哪些是核心概念,教師必須提早做規劃,可找同科老師共同來討論規劃,在暑假就將教材規劃分配好,知識是螺旋式教學,要教導學生整體的概念而非支離破碎的知識。
教學的方式可以採用
--學生經驗為基礎
--提供相關資料素材
--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若學生都沒有問題,反而代表問題很多)歸納、演繹、類比



2011年9月17日

教育該有的精神~探究教學內涵與實例分享








這次邀請到的講師是彰師大的段曉林老師,段老師是位很幽默風趣的講師,他很會舉例,很會將生活當中的體悟轉化成教學中應該有的樣子,像是他提及了『等待』的重要性,台灣人的民族性多半不能等待,這讓我想到功夫電影中的對白:『我一秒鐘幾十萬上下』,台灣人總是很急切的要完成事情,甚至連教師問答等候的時間也不例外,緊急的要一個答案,卻讓學生沒有時間去思索問題的本身,歐洲的步調相對慢的許多,思緒清晰、想像力也相對豐富許多吧!國情不同所造就出的問題便是學生通常自信心不足,創意思考也多被標準答案侷限。

探究教學活動示範
這場演講中,段老師最先開始帶領現場老師做一個小小的探究活動,以下是我拆解的教學流程:
1. 以一張花的照片,讓各小組搜尋過往的經驗、知識去推斷照片中的花是什麼花?(請各組說出心中的想法,並說明理由,並請其他組別說說支持或不支持的理由)
2. 秀出第二張照片,給予第二個線索,說明這張照片與上一張照片是同一類型的花(請各組再推測一次答案,並說出理由)
3. 秀出第三張照片,給予第三個線索,請各組再推測一次答案,並說出理由

老實說,這活動所使用的問題我覺得有一點點不夠精確,學生剛開始會一頭霧水,到底要做什麼?要猜什麼?再加上許多老師的背景知識不足,我覺得他們的腦子內應該是連一點點搜尋的線索都很難提取吧!!所以一開始各組的狀況不一,有些可以猜出一些花的名稱,有些是根本沒辦法,但段老師說他其實是允許學生在發表時的不討論、發呆的狀況,我原本覺得很沒辦法接受學生這樣的表現,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在這樣各組討論的過程中,各組其實已經慢慢在學習觀察的技巧,並互相觀摩學習答案的內涵,並在各自的心中不斷地產生新的評判,最後大夥終於瞭解這花的特徵、名稱。這些照片的出現順序安排真是巧妙哪,所以教師的一些巧思,其實就可以造成許多討論、思考、答辯的機會,我覺得相當有意思!!

可以這樣教
我覺得這樣的課程很適合用在分類教學上,可以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去歸納特徵,以將許多生物來加以分類,教師可以選用幾種同類生物的照片,例如兩生類、爬蟲類、鳥類等等的照片,一類類去讓學生觀察並分類,例如先放學生最不熟悉的蠑螈,去問學生這屬於哪一類脊索動物,請各組回答並說出原因,其實這樣各組一搭一唱的,很快就可以把生物的特徵給歸納出來,我覺得很有意思!!

老師在探究教學中的角色
而在帶領討論時,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穿針引線的角色,不帶有批評的色彩,純粹中立的轉述,此外,必須和學生強調各組內的討論與各組間的溝通表達、答辯反駁皆是正常,科學家在面對一個新的事物時,都是運用想像力及經驗來猜測,所以教師扮演的角色,便是鼓勵學生勇敢說出想法,並用理由去支持或反駁他人的理論。我看到段老師所扮演的引導者角色是不斷在回饋、讚美小組人員,他特別提及了候答時間,也就是每次提問以後約等候3-5秒,學生回答的品質就會提高。此外,他還提到了一些教學技巧,例如要各組發表時,要先請較弱的組別先發表,弱的組別就問一些簡單的問題,接著再請強的組別發表,如此弱的組別才不會失去自信心或甚至不想報告。




STS
此外,他也提及了科學、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他舉了幾個例子如福島核災後輻射造成人心惶惶導致碘片缺貨,SARS期間,坊間出現一大堆抗SARS秘方,面對這樣的情境,民眾能否正確的判斷這些訊息,這些就是科學教育該交給孩子的能力,但我們的課堂上卻很少談及這些,教師該教的,是孩子未來可以用到的知識和能力,若未來的公民沒有科學素養,則當他們擔任立委、總統、縣市首長時,就會做出許多錯誤的決策,我想,這些都是很好的提點,我也深深覺得這是我本身相當缺乏的部分,我在未來的教學就必須加入這些元素進來。




十二年國教還沒施行前,教師該做什麼?
其實在邀請老師的過程當中,一來一往的和老師討論著講題,原本我是想要匡『十二年國教後的科學教育』,感覺可以吸引到很多老師的目光,畢竟十二年的國教洪流一來,老師們抵擋的住嗎?若還是用傳統的講述式教學、考試領導教學的思維的話,那我想老師一定會過得很痛苦。我很希望能夠不斷地提醒老師,是時候了,該改變了!!

團內目前就在推動探究教學,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感覺對探究的真意有越來越瞭解的感覺,當然我還沒能達到高人境界,但至少對推動探究教學的目標感到踏實,團內也不斷地透過討論讓團員們彼此更瞭解探究教學可以怎麼教,段老師在演講過程中,其實不斷地有提到美國的學生訪談實例,美國小孩的自信心很強,和台灣人相較是高出許多,亞洲人就是太過謙虛,有時反映出的是自信心不足。而他也提到德國的實事求是的民族性,反映在公車時刻的準確性,這些就是生活,而生活的態度就來自於教育。那我們到底要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十二年國教的本意良善,當我處在這個時間點擔任老師,我覺得很榮幸,因為我可以看到這社會將要有轉變,而我雖然未必完全準備好,但我已經開始在準備,我樂於聽演講、閱讀、做教材、不斷地在每年的教學有所改變和成長,我覺得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棒。。。聽完今天的演講,我問我自己,我想要帶出怎樣的孩子呢?我想,我想要帶出有生活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孩子,此外,我還希望他們對這個社會是關心的,是很愛環境的並能身體力行的。。。

段老師提醒我們這群老師,要帶著孩子作夢並協助他去看見夢想去築夢,我覺得這個藍圖好美喔~~老實說聽完國外一些例子我雖然會羨慕,但我覺得其實差距不遠,我們其實都可以做到的。。。